NOWnews更新日期:2009/11/03 10:52 記者王以瑾/宜蘭報導.攝影



「二萬五」是個怪地名,傳聞說,有牛闖入這裡的蔗田,一口氣吃掉2萬5千棵甘蔗,後來大家就用這個事件稱呼此地,這個地名起源根本像瞎掰,但還蠻可愛的;「歪仔歪」地名也很怪,用台語發音很順口,但卻是來自平埔族中噶瑪蘭族的語言,原意為「藤」的意思。這兩個怪名字都是30年前停駛的太平山森林鐵路的車站。



大概有一半的台灣人不知道太平山曾經有鐵路,也要有相當歲數的人才坐過太平山森林鐵路,太平山森林鐵路有10個站,從平地的羅東竹林站起算,接下來是歪仔歪、大洲、二萬五(萬富)、三星、天送埤、清水湖、牛鬥、樂水、土場,這條鐵道大致沿著196線道,直到三星與台7丙相接,尋訪舊車站也可以依此路線。



舊車站所剩無幾,牛鬥站亟待保護



其實,舊車站剩的不多了,除了竹林站在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裡重建「復活」,還有大洲、天送埤經整修保存,再來就是牛鬥站剩下月台及破爛不堪的入山辦理處,所剩不多的殘跡沒有任何單位出面保護,隨時都準備要走入歷史。



(圖/牛鬥站的全貌;不說那隆起如台階的地面是月台,外地人可能不知道,左邊那棟水泥建築是原本的火車站,早已改為私人住宅,右邊被樹擋著的是入山證辦理處,樹前的兩根繡蝕鐵條,是每個月台都有,掛著前一站幾公里、後一站幾公里的牌子,但這塊可列為歷史文物的告示牌早就不翼而飛。王以瑾攝影)



(圖/這是牛鬥站辦入山證的建築,現在被大量鐵皮包覆,不太看得出木建築原貌。王以瑾攝影)



(圖/這是五年前同一建築的照片,雖然已顯破舊,但還頗有古意,屋頂也還未包覆鐵皮。王以瑾攝影)



(圖/牛鬥車站旁還有包含站長宿舍的好幾棟日式木屋,但或多或少都已加覆鐵皮;車站前方有一間小小的公共廁所,現在則已變成居民的雜物堆置空間,不經人指點根本看不出是間廁所。王以瑾攝影)



(圖/大洲站是少數修復的舊車站。王以瑾攝影)



(圖/想參觀大洲站內部可在現場打電話請人來開門,否則就只能走走看看。王以瑾攝影)



老照片中,冒著白煙的蒸氣火車頭,似乎相當吃力地拖著後面的車廂,呼呼地越過田野,與努力犛田的耕牛相映成趣,這個畫面,現在也只成追憶。



名為「森林鐵路」,太平山森林鐵路並不「森林」



太平山森林鐵路其實並不「森林」,雖說天送埤是平地與山地的交界,但天送埤以上也沒有什麼行走在森林的感覺,想像中的森林鐵道應該像太平山森林遊樂區裡蹦蹦車所走的路線,而事實上,伐木時期林場裡的木材的確是由蹦蹦車載運到土場,土場以下再由所謂的森林鐵路負責。



土場以前是木材堆置轉運的地點,而現在則是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收費站,算是個入口。



(圖/在土場展示的太平山森林鐵路老火車頭及載運木材、客運車廂。王以瑾攝影)



太平山森林鐵道全長36.95公里,其寬度比起現在平地行駛的火車來得窄,「五分仔車」是它的暱稱,民國7年開始動工建築,先建的是土場到天送埤一段,之後由天送埤延伸到歪仔歪,最後才建歪仔歪至竹林段,最後這一段,還是羅東鎮民集資興建,為的就是爭取木材集散地於此,以繁榮地方。



天送埤站的場域最完整,可想見當時搭火車的、為火車工作的、住在火車站旁的整個活動場景



在原地修復保存的天送埤站,以現在的眼光看起來只能用「小巧可愛」來形容,但事實上,當年天送埤可是個地位重要的大站,從這段開始,火車就要努力上坡,因此火車會在此休息加水,且每年颱風季節,後段山路常會受損中斷,一斷可能就是2、3個月,天送埤特別設有迴轉盤,火車可在此調頭,讓羅東到天送埤的鐵路運輸可繼續營運。



(圖/天送埤車站售票口。以前一天3班的火車是居民的報時器,「呼~呼~」當火車第一次鳴笛時表示是8點了,上班時間到了;第二響是中午12點,剛好是吃飯時間,而第三次再聽到火車的聲音,已近傍晚,倦鳥歸巢,家人也要下課下工了。王以瑾攝影)



(圖/天送埤車站內展示的老電話、老鐵道燈及老收音機。王以瑾攝影)



(圖/這是火車頭的迴轉盤,山上鐵道中斷時,火車就在天送埤回頭,只行駛平地路段;這看起來小小的,兩光兩光的,竟然能撐得住一具火車頭。王以瑾攝影)



(圖/天送埤車站對面的日式老房舍,是往昔道班工人的宿舍;住在鐵路旁,他們的工作,就是專門維修森林鐵路。王以瑾攝影)



(圖/老火車頭除了要加煤炭還要加水,要證明天送埤是個大站,車站左側的加水水塔也是一個證據。王以瑾攝影)



太平山森林鐵路各車站GPS衛星定位http://blog.nownews.com/vivianwang/



沒有林業支持,鐵路運輸終於不堪虧損,步上停駛命運



台灣有三大林場:太平山、阿里山及八仙山,其中以太平山林場產量最大,鼎盛時期,產量是八仙山林場的4倍、阿里山林場的5.5倍,根據日本人的調查,當時太平山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山區,珍貴良木的比例佔了80%,放眼林區,週遭都是數百年、高聳入天的巨木。



當日本人在民國3年發現太平山的豐富林業資源,民國4年就開始買工進駐砍伐,未建鐵道時,砍伐下來的木材就順著蘭陽溪流下,一路流流流,流到下游的員山;不過,靠溪水運送,木材很容易損壞,日本人著眼太平山豐富的林業,於是決定花錢建鐵路。



民國13年鐵道通車加速林場開採的速度,太平山也因此躍居全省林場的首位,鼎盛時期,開採面積達5萬公頃,林場的工作人員達到1250人,當時山上還設有兩座小學供員工子女就讀,由此可以想見其盛況。



不過,快速的砍伐,也加速林業資源的枯竭;經過日據時代的大量砍伐,光復之後又為了扶植蕭條的經濟,連幼木、殘木都不放過,大量地將高拔2千公尺以上的珍貴樹木外銷,換取外匯,造林趕不及伐木,林場終因過度開採幾乎耗盡所有資源,最後,伐木聲終於在民國71年休止。



(圖/站在牛鬥橋上,還可以找到太平山森林鐵路使用的山洞,想像當時小小的火車過完山洞,與蘭陽溪並肩而行的場面,若是能坐在火車上觀看河景,必定悠然有趣吧!只可惜,現在這些都成了過往雲煙,只能憑想像追憶了。王以瑾攝影)



至於同時肩負載運木材與客人的森林鐵道,民國67年時,颱風再度毀壞土場至天送埤之間的鐵道,主管當局就做了不予修復的決定,在這之後,平地段的天送埤到羅東,還維持營運了一段時間,直到民國68年8月終於全線停駛;在林業發達的年代,鐵路不斷搶修是為了經濟價值,但在林場停業之後,鐵路的維護成本高,載客的收入又不足以平衡支出,太平山鐵道走入歷史,似乎也是無力改變的結局。



想了解林業及太平山森林鐵道的歷史,位於三星鄉天送埤車站旁的憲明國小,設有一座「天送埤文物室」,這裡陳列著許多老照片,訴說著過往的歷史。但這裡週一至週五只開放給預約參觀的團體(需3日前預約),週六、日10:00~16:00開放參觀,全票30元,學生10元。洽詢電話(03)9892049#13憲明國小總務處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宜蘭茶葉合作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